一、微专业介绍
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是一个在中医药学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学科专业,是在国家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医疗健康”的背景下,为满足中医药领域对智能化、精准化医疗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将中医药学的传统智慧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相结合,旨在培养能够运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中医药领域实际问题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
三、招生对象和计划
招生对象:各本科专业学生(限仙林校区)。
先修课程要求:无。
年度招生计划:50人。
四、课程设置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考核方式 | 课程类别 | 开课时间 |
1 | 中医药人工智能概论 | 2 | 36 | 考查 | 必修 | 2025-2026学年秋 |
2 | 中医药与数据科学 | 2 | 54 | 考试 | 必修 | 2025-2026学年秋 |
3 | 中医药与机器学习 | 2.5 | 54 | 考试 | 必修 | 2025-2026学年春 |
4 | 中医药与计算机视觉 | 2.5 | 54 | 考试 | 必修 | 2025-2026学年春 |
5 | 中医药与自然语言处理 | 2.5 | 54 | 考试 | 必修 | 2026-2027学年秋 |
6 | 中医药人工智能综合实践 | 2 | 54 | 考查 | 必修 | 2026-2027学年秋 |
合计 | —— | 13.5 | 306 | —— |
五、师资团队
专业负责人周作建: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及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国家级铜奖1次、省级一等奖2次、省级二等奖3次,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个,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业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1次。
团队成员胡晨骏:指导学生荣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指导学生获第三届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和个人省级三等奖。荣获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优秀指导老师”,获校“五四青年奖章”表彰等。
团队成员杨涛:2022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江苏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3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组织的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二等奖,2021年获得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
团队成员龚庆悦: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2024年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三等奖指导老师;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江苏省“星系级”奖励指导教师;2022年度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指导教师;2022年江苏省“互联网+”产业命题赛道三等奖指导教师;2019年“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三等奖指导教师;2022年江苏省蓝桥杯Python程序设计大学B组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2019年全国中医药院校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指导教师;2018年江苏省研究生“健康江苏”创意大赛智慧健康组三等奖指导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2项。2022年度校级杏林优秀教师;2023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先进个人。
团队成员李灿:2020年获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020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20年获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设计单项奖等,指导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6项。
团队成员张霞:获202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微课竞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获省二等奖;2024年第十五、2023年第十四、2022年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1人次,省一等奖5人次,二等奖7人次;2023年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黑科技”获国家卫星级、江苏星系级荣誉;2023年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江苏赛区智慧社区大学组省级二等奖,并获得江苏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
团队成员李红岩:获2020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2021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组)优秀奖。指导学生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教主赛道三等奖,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团队成员宋懿花:指导学生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16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第十三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python程序设计大赛B组三等奖。
团队成员郎许锋:获2022年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202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八届挑战杯获得江苏省“星系级”奖励,参加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参加第11界江苏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二等奖。
团队成员陈加略:2021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团队成员贺一笑:2024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团队成员张寒苏:主持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一项,获2022年江苏省双创博士,入选2024年江苏省科技副总,获南京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等奖、现场教学单项奖、第四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一等奖,第二十届高等数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作为副主编参编教材《医药高等数学》。
团队成员李政才:博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获2023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奖学金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交流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智能体系统与优化控制理论。
六、学制学分与结业事项
学制:1.5年
学分:13.5学分(获得微专业证书的最低学分要求)
结业事项: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微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课程的修读,成绩合格,达到最低毕业要求学分,经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审定,由教务处负责统一颁发“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证书,学生可向学校申请微专业课程成绩单;本微专业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登记信息,不授予学位。
七、报名、选拔方式
报名方式:申请修读微专业学生需慎重思考,将以下材料按照顺序扫描为一个PDF,命名为所在微专业申请表_学院_姓名.pdf,于2025年5月20日17:00之前发送至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邮箱qzg589@163.com。
1.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申请表(模板见附件);
2.必修课程成绩单(标明平均学分绩点);
3.与中医药或人工智能相关的实践成果(如竞赛获奖、数据分析报告、小型程序开发、科研项目参与证明等);
4.其他材料(按需提交)。
选拔要求:
1.GPA需达2.5及以上,并建议完成《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基础》或相关先修课程(如Python编程、医学统计学等)。
2.优先考虑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如已修读中医药学、数据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学生。
3.其他
(1)竞赛获奖:在“挑战杯”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等科创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可优先考虑。
(2)科研经历:参与过中医药或人工智能相关课题研究并发表成果者优先。
选拔程序:
1.报名
(1)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报名。
(2)材料提交:填写申请表并附成绩单、实践作品等材料。
2.初审阶段
根据GPA、先修课程完成情况筛选,淘汰未达基本门槛者。
3.考核与录取
(1)根据报名顺序,结合总分排名,择优录取。
(2)结果公示:选拔结果于考核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公示,接受申诉与复核。
(3)名额限制:每届微专业招收不超过50人,确保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4)补录机制:若录取学生放弃资格,按总分排名依次递补。
学生自愿报名,经各微专业主办学院选拔,确定学生录取名单后报教务处备案。
八、注意事项
1.学生在申请报名微专业前,应充分评估自身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微专业实施管理办法及专业课程设置。每位学生在同一年度只能报名申请修读一个微专业,前一个微专业修读完毕后方可提出下一个微专业修读申请。
2.微专业修读学分可直接替代主修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任选课”学分。
3.微专业实行学分制收费,以学生实际选课的学分数为计量单位(每学分80元)。因学生个人原因终止微专业修读,其已缴纳的学分学费不予退还。
九、联系方式
联系人:邱老师
联系地址:B4-413-2
联系电话:025-85811574
联系邮箱:qzg589@163.com
未尽事宜由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负责解释。
附件: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人工智能应用微专业申请表.docx
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
2025年04月29日